首頁 > 綜合 > 正文

東湖評論:規范有序的“陪診” 才是患者所需 每日焦點

2023-07-04 18:47:10來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相關資料圖)

穿梭于醫院,代掛號、代取藥、陪伴就診……近年來,陪診行業悄然興起,成為新興職業,不斷吸引從業者和專業陪診公司進場,其中2022年中國陪診服務企業數量達260家。

新需求催生新職業。陪診師的出現,極大緩解了病患就醫難的痛點,是社會需求的產物,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一方面,當前空巢老人、兒童、孕婦等規模龐大,這類群體生病時,親人無法及時到位,自已又難以獨自就診,陪診師的出現彌補了社會空缺;另一方面,就醫程序復雜,問診檢查耗時長,對于快節奏生活和壓力較大的現代人來說,一條龍式陪診服務能夠優化就診效率,最大程度節約就醫時間成本。此外,目前我國優質醫療資源仍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異地就醫人員來到陌生環境,內心難免惶恐,陪診師精準解決了異地就醫成本高、難度大等問題,貼心的服務與暖心的溝通對身在他鄉的患者也是一種心靈慰藉。

作為一個應需求而產生的新職業,陪診師順應了公眾的新期待,但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成長的煩惱”。比如,缺乏行業規范,權責界定不明,當出現醫療事故、信息泄露等矛盾糾紛時,患者維權困難;從業人員相關技能不足,服務范圍較窄、質量層次不齊;規范性監管體系缺失,準入門檻低,價格浮動隨意,可信任的陪診平臺較少,有的機構或人員甚至以“陪診”之名,行“黃牛”、醫托之實,妨礙醫療公平。

隨著人口老齡化、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公眾健康觀念的變革,陪診師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與發展空間,但只有規范前行,陪診行業才能行穩致遠。政府部門要發揮導向作用,抱著包容審慎的態度,將陪診師納入新職業目錄,就從業資格、權責范圍、收費標準等進行建章立制;執法部門要加強對陪診機構和人員的有效指導與監管,嚴厲打擊忽悠詐騙行為,曝光不法分子,發布風險警示,同時暢通消費者投訴舉報渠道,引進評分機制,完善維權體系,多方合力凈化行業生態。

加強陪診行業規范不僅要提高行業的規范性,也要增強陪診員專業的規范性。陪診師在履職時,不單是跑腿,還要在了解病患情況后,擬出具體就診方案,包括診前提供參考建議、選擇就診科室、傳遞醫生專業建議等,這就要求陪診師具備專業的醫護知識并熟悉醫院的科室結構、就診流程。對此,要提高準入門檻,加強審查管理與專業技能培訓;建立備案登記制度,根據患者情況分級分類派單;強化從業人員職業榮譽感,利用新興媒體宣傳推廣先進典型,不斷增強全社會對陪診行業的信任感和親切感。

此外,陪診服務不僅限于醫院,還可拓展到家庭、社區、養老院等多個領域,延伸至飲食健康咨詢、疾病康復指導、心理幫助等多種服務,借助智能設備、APP等數字化手段,讓用戶享受到科技化、個性化、多元化、規范化的陪診服務。

陪診師是一種有溫度的新興職業,關乎民生,連接民心。要積極探索行業發展路徑,優化行業發展環境,讓其成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用規范化的陪診服務跟上老齡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步伐,真正滿足患者所需。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張代榮(宜昌郭家壩鎮人民政府)

責編:丁玥

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