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綜合 > 正文

【地評線】東湖評論:讓學前教育實現“幼有善育”“幼有優育”

2023-08-30 09:59:50來源:荊楚網 ?(湖北日報網)  


【資料圖】

學前教育法草案8月28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初次審議。這意味著學前教育正步入“有法可依”的新階段。

學前教育是終身教育的起點,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明晰學前教育的定位有助于為基礎教育奠定基石,從“幼有所育”有效過渡到“幼有善育”需要通過多方發力、通力合作得以實現。

實現政府主導,公益普惠。家長們常囿于“不便托”“不愿托”“不敢托”困境,但憑借“搖號”入園并不是實現幼兒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長久之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強化學前教育普惠發展”,草案從立法層面規定政府的主導地位,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承擔學前教育的主體責任,加強頂層設計,增加公立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推動普惠性資源的擴容增效,優化學前教育的辦學結構,全面構建優質普惠學前教育服務體系,引導“普惠園”建設高效著陸,力爭讓幼兒能在家門口入園。各地政府亦因地制宜出臺地方性法規,如深圳市2022年出臺《深圳經濟特區學前教育條例》,上海市2023年正式實施《上海市學前教育與托育服務條例》,政府著力補齊“普及、資源和制度”的短板,給幼兒“一站式”養育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搭建提供了法律保障,既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又鼓勵社會資本規范辦園,形成各方合力。

關注幼兒本身,快樂為本。相信現在的孩子們都逃不過家長的“興趣特長班”和學校的“進階式學習”,教育學家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強調,幼兒的認知過程與成年人的認知過程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教育過程應該具有階段性。在幼兒時期,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敦促孩童成為“神童”,我們并不需要給幼兒貼上“別人家的孩子”這個標簽。學前教育法草案從法律層面避免幼兒教育過程“小學化”,遏制“拔苗助長”,精準實現“幼小高效銜接”,讓學前教育以快樂成長為根本目的,以幼兒發展為評價工作的標準,以符合幼兒學習方式的游戲組織實施幼兒園課程,對孩子產生“教育者理解”,允許讓“游戲”成為幼兒成長的“陽光雨露”。

提升教師素質,強化監督。草案專章對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作出規定。教師團隊建設是學前教育的關鍵一環,要大力實施教學質量提升工程,成立教師能力提升工作專班,開展保教質量調研、教師園本培訓、保教活動展評等工作,對學前教育建立質量監控工作機制。幼兒園教師要做到“心懷大愛做小事”,關注幼兒的成長特點,探索教學、幼兒、教育者三種不同角度的世界,并以發展型教師的理念積極開展自我評價,讓教師成為“模范生”,打造“精英班”教師團隊。

全力呵護社會“最柔軟的群體”,關注幼兒健康成長,讓學前教育的聲音傳遞到“神經末梢”,構建出“幼有善育”“幼有優育”的新生態。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李琦(湖北宜昌)

責編:丁楚風

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