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綜合 > 正文

【花開四季中國美⑩】東湖評論:發展“賞花經濟”,賦能鄉村振興

2023-03-27 11:45:56來源:荊楚網  


(資料圖片)

一夜好風吹,新花一萬枝,神州大地春意濃,萬紫千紅斗芳菲。花間漫步細嗅芬芳、穿上漢服打卡拍照、在花市集挑選精美文創……人們紛紛走出家門,遠離城市的喧囂,踏著春光與暖陽,用一顆歡喜心,與明媚相擁,和鮮花來一場美麗邂逅。

近年來,“賞花經濟”持續升溫,伴隨旅游發展紅利、政策刺激帶動,全國各地賞花景區猶如雨后春筍。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地區藏族人民更是將賞花節作為其傳統節日。精彩的文藝表演,饕餮的民俗美食,使傳統的賞花節大放異彩。如何賦予“賞花經濟”更深刻的內涵和更持久的生命力,讓“賞花經濟”更好地助推鄉村產業振興,是一道需要努力探索、認真求解的課題。

防止“曇花一現”,好花也常開。在時間上打破花期的“藩籬”,打造四季產品,每季都有不同的主打花卉,開發溫室大棚花卉產品,通過四時不敗之花、月月可摘之果吸引游客,延長賞花期;在內涵上深度挖掘花卉在生態修復、膳食文化、醫藥保健、美容養顏等方面的價值,積極培育花卉新產品新業態,讓鮮花的顏值和價值同步延長,由此避免“花開時忙,花落時閑”的潮汐現象。

“賞花經濟”除了要突破季節性瓶頸、產品單一、留客時間短等問題外,還需擺脫“門票依賴”。不少地方實施“賞花+”戰略,以花海為基礎,植入當地特色,拓展傳統“賞花經濟”范疇,推進“賞花經濟”由單一的“門票經濟”向“二次消費”轉型,讓人們在花季“可游可賞、可聽可看、可品可嘗”。還可打造“花海+”附屬產品,以區域農林業產品為基礎,大力發展食品工業、工藝品制造業及旅游接待服務業,將春日賞花與全域旅游、民俗文化、農家餐飲等緊密結合,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局面。通過“旅游+主播+直播”等模式,為潛在游客“種草”,讓外地游客也能“云賞花”,進一步強化品牌形象。譬如,山東濟南推出“果樹成長之旅”,認領認養果樹后,既可以和家人朋友在櫻桃園現場打卡,也可以在直播平臺向外地客人展示“云花”。體驗感不止步于此,從開花、結果直至最后的采摘,“共享+農業+生態+旅游”的全過程參與讓游客和村民都有獲得感和成就感。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獨特的風土人情是“賞花經濟”成功的重要因素。充分挖掘當地特色民俗文化、歷史名人及自然景觀,使游客在欣賞花卉外在美的同時,也感受到依附在花卉之上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等文化底蘊,給賞花活動注入新活力,增強“賞花經濟”生命力。多元化融合發展,賞花景區不能“一枝獨秀”,打造融休閑觀光、生態康養、美食娛樂、采摘體驗、農耕文化、研學拓展于一體的特色旅游項目,將經濟作物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開發餐飲民俗、生產加工等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旅游產品,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以此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賞花經濟”的蓬勃生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經濟春的律動,也看到鄉村產業振興的“花樣”前景。期待更多地方以“花”為媒,打造文旅融合新亮點、鄉村振興新業態、民眾增收新渠道和消費擴容新載體,讓“花經濟”越開越旺,“花產業”常開不敗,唱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奮進曲”。

稿源:荊楚網

作者:楊雪嬌(宜昌夷陵)

責編:詹薔

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