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綜合 > 正文

今日要聞!東湖評論:“大數據殺熟”屢教不改,得多管齊下用“猛藥”

2022-08-09 15:47:57來源:稿源  


(資料圖)

近日,男星馬天宇在社交平臺發文質疑旅行服務平臺攜程“殺熟”一事登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大數據“殺熟”之所以令人痛恨,就在于同樣的商品在同樣的APP上卻因為賬號或手機型號有著價格上的“區別對待”,并且消費者不通過價格比對很難知曉,被動的消費方式顛覆了“顧客是上帝”的大眾消費理念。這種逮住熟人就來“薅”的吃相不僅難看,一旦讓消費者發現,就很難再次獲得信任,最終也不利于企業發展。

互聯網的全面發展依賴于堅實的信任基礎。大數據就如同多米諾骨牌,獨立卻又統一,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存在誘導消費者,如果監管缺失,最終會使更多網民利益受損。“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在數字經濟的風口前,仍需多方聯動、綿綿用力,唯有消除侵蝕消費者信任的“病原體”,才能維護網絡市場形成良性競爭秩序,引導國民經濟向好發展。

如果說促進行業自律是防范數字經濟信任危機的“向上路”,那么推動國家立法監管則是助力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頂風船”。要制定完善針對電子商務領域網絡消費欺詐的法律制度,讓法律的觸角伸向網絡消費的管理“盲區”,用全面的互聯網管理法律體系增強消費群體的信任度和安全感。

平臺運營者與其將創新運用到挖掘用戶消費能力、消費習慣、個人喜好等隱性信息“看人下菜”的方式上,不如變“算法霸權”為“算法理性”,精準定位用戶需求。譬如,在醫學上運用大數據比對推薦患者更加適合的藥物與治療方案,抑或是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在訂購機票、外出就餐等多個情境下構建問卷調查、信息比對、線上預約、線下消費的“私人定制”全流程體系,提升效率、壓縮成本,從而實現平臺運營者和消費者的雙贏。

與此同時,網民也應成為建設和優化網絡環境的“守更人”。消費者在自身增強自我防范意識的同時,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勇于爭取自身的合法消費權益,面對網絡不良信息傳播行為和消費行為及時制止或舉報,篤行示范、責無旁貸、眾志成城,共同構建互聯網信任體系的“防護網”。

稿源:荊楚網

作者:陳相予(宜昌夷陵區)

責編:沈素芬

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