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綜合 > 正文

【播資訊】東湖評論:中小學課后輔導延時還得用點“巧勁兒”

2022-06-17 05:33:06來源:荊楚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日前,央媒報道寧波“五全”課后服務新模式獲好評,有效破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放學早、接送難、無人管”等民生難題。“雙減”落地推行,各地延時服務創新舉措如春筍拔節而生,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跟蹤輔導、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多元空間,積極探索以興趣特長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式,課后延時還得用點“巧勁兒”。

學校開展課后延時服務切口要新。“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積極開展思政德育專題延時課堂、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延時課堂、勞動教育專題延時課堂、傳統文化專題延時課堂等。利用好思政德育課主渠道,通過紅色經典傳頌在知情意行中合力育人;以游戲和活動形式為主,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疏導;開設公益勞動基地、課堂教學研究基地,將多彩課程、感恩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垃圾分類課程等有機融入學科育人。

合理借力,引入外部資源補給。“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走出學校,帶領學生看世界”,組織學生參觀消防科普基地,開展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課程;聘請司法人員進校,開設法律延時課程;邀請英模進課堂講革命歷史故事、英雄故事;發揮社區志愿學校、社區老年大學的作用,開設環保、衛生、居家生活設計等延時課程;邀請了解地方習俗和文化的長者給學生講解地方婚嫁習俗、人文習俗,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考察等,有效嫁接外部資源,補給學校教師及資源的不足。

打破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屏障,在服務方式方法上家校一體化。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雙減”之下,家長的教育參與也尤為重要,積極開設豐富多彩的親子趣味比賽、親子閱讀、親子同行等延時課程,走出教室,在實踐中培養其參與的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啟蒙養正,知行合一。

養成靈活的思維,跳出校園來看,很多活動的開展會更加符合學生的成長需要。此外,通過“小眼睛看校園”“小耳朵聽民聲”“小嘴巴講文化”等方式激活“課后輔導延時”的密碼,爭取社會各方協同支持,凝聚教師、家長共識,形成家、校、社合力育人。

稿源:荊楚網

作者:程翠蘭(武漢新洲區)

責編:丁楚風

標簽: 課后輔導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