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綜合 > 正文

東湖評論:“種草”“拔草”皆有套路,清除“雜草”正當其時

2022-03-01 19:27:20來源:荊楚網 ?  

周末遛娃去哪里?翻翻熱門筆記;朋友聚餐吃什么?看看探店視頻;買支口紅選哪款?搜搜人氣推薦……如今,“種草筆記”幾乎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種草”正在影響越來越多人的消費習慣。

所謂“種草”,是指在網絡平臺上把某種自己喜歡的美食、產品、服務等分享推薦給他人,讓別人也喜歡該事物的行為,主要有網紅探店、開箱測評、好物分享等形式。

“種草”無疑會給我們帶來便利。如今生活節奏快,消費者無暇深入了解某種產品或服務的真實功效,同時又對傳統廣告心存疑惑。此時,網紅博主、探店達人等以“第三方”身份出現,詳細分析產品或服務的優缺點和性價比,為消費者省去大量對比和選擇的時間,自然頗受歡迎。

然而,這種美好可能只存在理想狀態中。出于資本的逐利性,我們看到的不少“種草筆記”是以分享之名行營銷之實,不僅不是“好物”,還可能是商家聯手專業機構精心炮制的“雜草”,他們通過網紅博主發布,再利用虛假的“素人”營造聲勢,目的只是誘騙消費者上門。結果就是很多消費者到人氣景點掃興而歸,到網紅餐廳大呼上當,甚至買到“三無”產品,錢包和身體遭受“雙重打擊”。

于是,伴隨著頻繁“踩雷”,不少年輕人又從“種草”轉向了與之對立的“拔草”,選購某種產品之前開啟“反向”搜索模式,看了幾篇“吐槽”“排雷”“避坑”的“拔草筆記”,往往就能打消掉“剁手”的欲望。

但是,在“種草筆記”頻頻被曝出造假的同時,“拔草筆記”也暗藏“恰爛錢”新套路。有網絡博主爆料,不少“拔草”博主并沒有自己親身試用產品或體驗服務,而是通過抄襲、洗稿來吸引流量;有的博主則是打著“拔草”旗號,行著敲詐勒索等不法勾當;還有的博主,看上去是在“拔草”,實際上是“拔別人的草”然后“種自己的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我們應當看到,“種草”與“拔草”都是流量經濟的產物。在“流量為王”的網絡空間里,“種草”成了為捧而捧,“拔草”成了為黑而黑,看似理性客觀的評價,實則與消費者的現實需求相去甚遠。更有甚者,某些“種草筆記”和“拔草筆記”看似針鋒相對、水火不容,實則出自同一機構之手,左右互搏一番,讓消費者在混亂與盲目中無論如何選擇,都難逃被資本“割韭菜”的結局,讓人防不勝防。長此以往,消費者、商家、網絡博主之間的互信將被逐漸消磨,營造公平有序、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也就無從談起。

要徹底糾治“種草”“拔草”亂象,除了依靠“種草人”“拔草人”的自律之外,還需要多方協作形成合力。相關平臺要落實主體責任,牢記“流量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為宣傳推廣劃定紅線,通過更先進的技術、更科學的算法、更合理的規則來捍衛行業生態;市場主體要認清市場發展規律,堅守競爭底線,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改進產品質量、提高服務水平上,堅持以質取勝才能行穩致遠;職能部門要強化監管、優化服務,用好用活“兩只手”,既要用力“除雜草”,對流量造假、黑公關、網絡水軍等行為保持高壓態勢,更要用心“育好苗”,為茁壯成長的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厚植沃土、澆水施肥。

稿源:荊楚網

作者:李斌(湖北武漢)

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