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嘉賓 汪 帆 中國世界電影學會理事、河北影視家協會藝委會主任
當煙熏妝的小哪吒腳踩風火輪沖出國門,中國動畫的“新封神時代”是否已經來臨?
自大年初一上映以來,《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持續燃爆銀幕——
這個顛覆傳統的“魔童”不僅點燃了中國和亞洲票房市場,更在紐約、悉尼、東京等國際都市引發觀影熱潮。據權威媒體報道,截至2月18日晚,影片《哪吒2》上映第21天,全球票房(含預售)突破123.19億元人民幣,占據全球影史動畫電影票房榜首,同時也進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8位,其中內地票房(含預售)超122億元,持續大幅刷新全球影史單一市場票房紀錄,影片海外票房達1099.4萬美元,同樣表現出色。
2025年,中國電影迎來誕生120周年。站在中國動畫發展的坐標系上,《哪吒2》的成功絕非偶然。從《大鬧天宮》的民族化探索到《哪吒》系列的全球化表達,中國動畫人實現了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跨越。這場現象級的文化盛宴背后,是中國動畫在文化傳承、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中的破繭成蝶,更是文化自信的彰顯。
《哪吒2》風靡全球,“魔童”哪吒靠什么震撼觀眾?其秘訣在哪里?又有哪些深遠的啟示?
啟示一
文化寶藏+創新表達,讓傳統神話照進現實
記者:哪吒的故事家喻戶曉。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顯示,《哪吒2》的影片滿意度為87.3分,為近兩年春節檔觀眾“最滿意影片”。為什么國人如此喜歡這個傳統神話故事?
汪帆:講好一個故事,始終是創作的根本。哪吒的故事是一壺老酒,如何釀出新味道,這十分考驗創作者。《哪吒2》的成功,無疑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演繹樹立了標桿。也再一次提醒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座寶庫,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中國神話是遠古先民對自然界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屬于民間文學范疇,具有較高的哲學性和藝術性。動畫電影《哪吒》系列取材于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哪吒鬧海”,具有英雄傳奇性質。
《哪吒2》的巨大成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成果,它滿足了觀眾對傳統題材現代表達的需求。誠如導演餃子所言:“傳統IP能傳承這么久,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和價值。我們把它的價值提煉出來,再結合當下的時代精神,重新創作出一個大家真正相信的故事,希望體現一種時代性。”
神話重構是傳統文化資源與當代價值觀融合的橋梁。電影主創團隊有意將中國傳統文化巧妙地融入劇情和細節中。哪吒與龍宮三太子敖丙本是宿敵,影片卻讓二人由“混元珠”一分而來,以“道生一,一生二”的哲學思想重構哪吒與敖丙的宿命羈絆,并將儒家倫理融入李靖夫婦的親情刻畫,非常打動人心。電影里四大龍王的設計參考了故宮龍紋樣,“天劫咒”的雷電交織中形成先天八卦陣圖,同時將三星堆青銅紋樣、敦煌壁畫、永定土樓等傳統元素融入場景設計,構建出兼具東方神韻與現代審美的“新國風”美學,這些細節讓觀眾瞬間激活“中式審美”基因,點燃他們的共情。
《哪吒2》的成績充分展現了中國觀眾對于傳統文化的信心與自豪。在很多影視從業者看來,這一類展現文化底蘊彰顯時代精神的影片,也有望成為當下觀眾們熱衷于見到的主流創作題材,其火爆將帶動更多中華文化系列IP逐步崛起。
記者:目前,《哪吒2》海外總票房正在不斷飆升,IMDb(互聯網電影資料庫)、“爛番茄”等國外影片評分平臺予以高分推薦,收獲了海外觀眾和業內人士廣泛好評。《哪吒2》為何能夠驚艷世界?為何能得到世界觀眾的認可?
汪帆:說到底,它的成功就是讓觀眾動心共情、回應現實,這是電影恒久的生命力。創作中,團隊結合現實生活的經驗,對哪吒的世界觀進行新的架構,對其藝術形象、人物性格做出創造性重塑。《哪吒2》之所以能夠獲得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好評,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正在于它以超越傳統的視角描繪了“自我”與“命運”、“現實”與“理想”的關系,以神話演繹的方式對具有普遍性的當代經驗進行了重構和回應。
重塑精神內核,賦予哪吒新的生命力。從上一部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到這一部的“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哪吒2》中的哪吒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從“逆天改命”到“守護蒼生”,從個人英雄主義到集體責任意識的升華,展現出濃濃的情懷與擔當。
匠心獨運,制造戲劇沖突。影片中,《哪吒2》中哪吒與敖丙共用一具身體,但二者性格和命運卻迥然不同,正是這種看似矛盾的組合,讓他們在面對強權時能夠形成寶貴的聯合力量。正如影片所揭示,單靠個人的孤軍奮戰難以撼動根深蒂固的壓迫,只有“不服輸”“不認命”才能闖出生存空間。觀影者被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所感染,從而愿意用腳投票、用心推薦。
精心打磨劇本,打破固有敘事窠臼。劇本層面,申公豹的轉變、哪吒的成長,均具有角色復雜性,而且影片中所有角色背后都有非常豐富的故事。此外,影片借鑒約瑟夫·坎貝爾《千面英雄》的敘事框架,將“英雄之旅”融入東方神話,既滿足兒童對奇幻冒險的向往,又引發成人對命運與身份的思考。這種“向上兼容、向下扎根”的創作理念,將東方哲學與西方敘事理論結合的嘗試,在文化傳統與適應性改編之間找到了平衡,讓《哪吒2》成為跨年齡層、跨國界的大IP,最終成功地打造出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英雄形象。
啟示二
極致匠心+技術美學,建構東方審美意境
記者:《哪吒2》全片2400多個鏡頭,其中特效鏡頭近2000個,創國產動畫之最,堪稱國產動畫“天花板”。你如何看待動畫影片中的這種巨大的技術創造力?
汪帆:如果說對傳統的敬畏與創新,是《哪吒2》打動全球觀眾的底層邏輯。那么,技術加持則讓《哪吒2》通過“視覺化編碼”激活文化基因,讓古老神話煥發新生。通過最先進的現代技術,把那些充滿創意的構思完美呈現出來,是一個巨大考驗。而《哪吒2》無疑做到了極致。
《哪吒2》每一處特效,甚至是飄動的植物、煙霧的擴散、植物受到沖擊后的擺動幅度等都經過物理模擬,只為呈現最真實的動態效果。片中“虛空裂口”“萬鱗甲戰場”等場景,經過高精度粒子解算和動態渲染,讓觀眾仿佛置身仙界戰場。這種技術打磨畫面,讓電影美學呈現到了極致。
據我了解,《哪吒2》通過幕后奮戰,不斷突破特效難關:用2.8億核小時渲染時長打造出顛覆認知的“水之美學”、申公豹的金屬鎧甲隨形變產生1080塊鱗片動態重組、敖丙的萬龍甲在戰斗中迸發230萬片獨立動畫龍鱗……更具開創性的是團隊自主研發“動態水墨渲染引擎”,將傳統水墨暈染融入3D動畫,耗時一年半完成“兩億角色同屏”的渲染難題。片中鎖鏈特效的物理模擬精度,被外媒譽為“技術奇跡”。
記者:“沒有捷徑,只有死磕”“做難而正確的事,力就使得更透”……這是《哪吒2》導演餃子說過的話。對此,您怎么理解?
汪帆:我理解的“死磕”,就是“極致的匠心”。比如,漫長的制作過程中,導演餃子的參與始終貫穿全程——完成全片劇本,制定并確認所有創意方案,審核每個階段性效果,指導并參與配音,提出電影音樂構想……他說,要看看極限在哪兒,這也是動畫的想象力之所在,必須給觀眾看沒看過的東西,不然沒有新鮮感。甚至為了保證人物形象準確、畫面細節完整,全片70%以上的戲份兒他都自己演過一遍,以幫助動畫師更精準地捕捉表演的層次感。
還比如,海妖攻擊陳塘關的那場戲,鎖妖陣下鎮壓的成千上萬個海妖都要戴上鎖鏈,這在視效團隊看來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許多人試圖說服導演餃子,但最終他回復,電影不是拍給導演看的,是拍給觀眾看的,只有尊重觀眾,觀眾才會尊重你。正是因為餃子始終堅守初心,該片的特效水平不僅達到了中國動畫電影特效的最高水平,甚至可比肩世界一流水準影片的視覺特效,從而贏得了海內外觀眾點贊。
可以說,正是這種“不瘋魔不成活”的死磕精神才最終創造了國產動畫的新高度。
啟示三
數字化+專業人才,培育動漫產業新質生產力
記者:從去年的3A游戲《黑神話:悟空》到今年的《哪吒2》,年輕的文創產業領軍人才不斷大顯身手。這反映了什么樣的趨勢?
汪帆:在信息化時代,新質生產力更需要審美與數字化“雙重敘事”的主創人才。從某種意義上講,導演餃子代表了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必然會出現的人物,《哪吒2》的成功也是必然現象。正如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所說,當一個行業有足夠的市場空間,有足夠多發揮個人才能的機會時,就會吸引很多優秀人才。
去年,中國首款3A游戲《黑神話:悟空》火爆全球。其制作人馮驥是一位生物醫學出身的游戲科技創始人,堅持數年,一鳴驚人。《哪吒》系列的導演餃子,也是一位醫學院畢業的高才生。他為了喜歡的事業,放棄鐵飯碗,執著于動畫創研。他們都是在新時代大潮中成長、崛起的復合型人才,是新時代需要的新力量,無不具備獨特的匠心和堅毅的執著。
在《哪吒2》中還閃耀著年輕的河北制作人身影。《哪吒2》公布了138家參與制作的國內動畫公司,河北的三河有魚傳播名列其中。這家企業主要工作是建立模型和材質,參與制作了陳塘關被毀前的部分建筑、龍宮遺址建筑、無量仙翁分發仙丹時容器旁邊的藤蔓形象以及石磯娘娘的魔鏡……電影中的相關片段在網上得到較高的評價。
記者:《哪吒2》堪稱一場現象級的文化盛宴。很多人認為,這是中國動畫破繭成蝶、向新而行的一次巨大的成功。它會給河北動漫在人才培養、產業培育、營商環境等方面帶來哪些可借鑒的經驗呢?
汪帆:人才需要春風雨露,產業需要土壤和生態。電影業是文化產業,更是高科技產業。3D建模、粒子特效、動態捕捉……哪吒的一桿長槍,不僅刺穿多年來好萊塢壟斷的全球票房鐵門,還補足了中國電影工業握指成拳、向新而行的精氣神。《哪吒》系列的成就映照了產業的成長。而“魔童故鄉”成都則匯集了特效、配音等多個環節的“隱形冠軍”,釋放出“由點帶面”的集聚效應。
如何澆灌更多“成長”?成都的實踐帶來諸多啟示:優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多類型的硬件設施滿足多樣化創作需求;打造高效服務平臺,實施跟蹤指導,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栽好梧桐樹”,給予引進人才安家費、生活補貼,并在設立工作室等方面提供支持,激發創新動力……多向度、全方位補鏈、強鏈、延鏈,能夠更好挖掘傳統文化寶藏,讓沉睡的資源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作品是立身之本,人才是創作之基。河北動漫起步于上世紀末,有過短暫的輝煌,出品過三維動畫電影《麋鹿王》、二維動畫電影《西柏坡》、電視動畫片《趙州橋》等,榮獲過諸多殊榮。由河北省動漫企業與中國動漫集團聯合出品的26集三維電視動畫片《少年老子》,于2025年元旦期間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少兒頻道首播,取得收視佳績。
河北不乏像陳塘關那樣承載著歷史文化、神話傳說的地方,同樣具有跨越時空、跨越地域的恒久魅力。實現創造性轉化,需要持續重視人才,需要進一步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這啟示我們,要從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中追尋創作的源泉,要在燕趙大地豐厚歷史文化、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中找素材、找靈感,要攜起手來共同構筑新時代的文藝新高峰。
啟示四
文化軟實力+輸出范本,推動更多影視作品揚帆出海
記者:在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對于國產動畫電影的未來,您有哪些展望?
汪帆:動畫電影是超越國界的藝術形式。《哪吒2》火遍全球,其海外征程堪稱中國文化“出海”的里程碑。影片在海外上映首周即打破華語片近20年排片紀錄,IMDb評分8.3、爛番茄爆米花指數99%。海外觀眾驚嘆于“中式美學的顛覆式震撼”,美國影評人羅伯特·金直言中國電影已掌握“講好全球故事的鑰匙”,《紐約時報》稱之為“東方敘事的文藝復興”。
從“鬧海”到“出海”,《哪吒2》票房背后是文化軟實力的崛起。片尾參與制作的138家中國動畫公司的名字閃爍銀幕,那些原本寄希望于國際團隊制作的重點鏡頭,皆由中國這138家動畫公司、4000余名動畫人耗時5年悉心打磨,最終成就了藝術匠心與技術革新,為中國電影產業拓寬了“跑道”。
《哪吒2》是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的縮影,更是文化自信的彰顯,極大提振了中國電影界信心,顯示出動畫電影藝術迭代崛起的巨大生命力。從“技術代工”到“標準輸出”,從本土爆款到全球熱映,影片證明唯有扎根傳統、死磕品質、擁抱世界,才能讓中國故事成為“世界語言”。
最近,國家電影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剛剛發布的“跟著電影游中國”,正在為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鼓風揚帆。我們影視人也要學習哪吒的精神,敢于拼搏,發掘更多“優秀傳統文化IP”,揚帆出海,享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