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焦點速訊:農業大省安徽:小田變大田 農民多增收

2023-02-20 19:28:18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合肥2月19日電 題:農業大省安徽:小田變大田 農民多增收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吳蘭

當前,正值冬小麥返青關鍵期。中新社記者近日走訪安徽淮北、阜陽、亳州、淮南等市發現,圍繞農田增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各地積極探索“小田并大田”“農業大托管”等路徑,為鄉村振興探路。

農業大省安徽,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中國5個糧食凈調出大省之一,糧食產量連續六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穩居中國第4位。

一輛貨車正在將約30噸小麥從卸糧口卸下。吳蘭 攝

職業農民前景好

見到亳州市渦陽縣高爐鎮秦莊村村民秦明時,正下著雨,利用田間管理的空檔期,他在渦陽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里,和幾十位職業農民一起學習小麥返青期田間管理和大型農業機械知識。

“我現在是職業農民,目前從公司承包了400畝地,也會用無人機參與田間管理。”秦明說,自己是該合作社的第一批職業農民,種地四年來“收獲不少”。

他說:“學會了科學種植,糧食品質好了,價格也不錯。去年種地收入約20多萬元(人民幣),非常看好未來。”

秦明所說的公司是指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在該公司,記者見到一輛貨車正在將約30噸小麥從卸糧口卸下。

一粒粒小麥經過一條全自動生產線,去除雜質、精細研磨、拉抻烘干……再見到時,小麥已完成了“變形之旅”,工人們正輔助機械手臂將一袋袋面條打包。

“有了優質好糧源,才能生產優質好產品。”該公司負責人魏紅波介紹說,近年來,不斷探索出“大企業”帶動“小農戶”模式,讓農戶增收,企業也受益。

據了解,依托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渦陽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并通過成立職業農民培訓學校,培訓職業農民。秦明是首批學員,他說:“白天地里實踐,晚上理論學習,培訓半年期間,每月還有7000元的工資。”

小田變大田

麥苗青,正生長,一片生機勃勃。

站在淮北市濉溪縣五溝鎮廟前村,曾經一片片“巴掌田”已化零為整成為高標準農田。

放眼一望,只見田塊成方、溝渠相通、道路相連,田頭還有蟲情測報儀、土壤墑情儀和一個小型農業氣象站。

濉溪縣五溝鎮副鎮長王勇介紹說,經過探索,廟前村采取“全村一塊田、到冊不到戶”的“數字田塊”模式,將全村6524塊“巴掌田”整合成1塊萬畝高標準農田,流轉給一家大型農業企業,每畝租金增加到1000元,全部返給農戶。同時,企業依托其市場資源、種植技術等優勢,畝均糧食增產30%。

中化現代農業安徽有限公司農藝師時強強指著田間的一款設備說:“這一個設備可以自動澆灌50畝土地,一個人可以負責很多臺設備。此外,我們還通過衛星遙感,來監測田間長勢,決定是否治蟲、補肥。”

淮南市農業生產大托管大數據指揮艙顯示大屏。吳蘭 攝

農業大托管

記者在安徽農管家農業服務公司的淮南市農業生產大托管大數據指揮艙的顯示大屏上看到,截至目前,淮南市已有66個鄉鎮、163587戶農戶將110余萬畝耕地“大托管”。

在淮南市,“大托管”試點實施近3年來,從耕、種、管、收、烘、儲、銷全環節提供服務外,還將服務的鏈條延伸到訂單生產、金融保險等多領域。其中,參與“大托管”農戶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據悉,今年安徽將繼續全力推進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的農村各項改革,深化“小田變大田”及“大托管”服務改革等,為鄉村全面振興助力。(完)

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