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保險業反詐“中樞”顯威 如何構建科學有效的反欺詐體系?

2022-06-10 09:01:48來源:北京商報  

當前保險欺詐手段多樣,令保險業防不勝防。6月9日,北京商報記者從業內渠道獨家獲悉,中國銀行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保信”)近日發布《關于通報反欺詐情報中心工作情況的函》(以下簡稱《通報》)顯示,2021年,行業級反欺詐情報中心(以下簡稱“情報中心”)協助各地區公安機關破獲多起重大團隊欺詐案件,市場生態處置模式下,累計為行業挽損1000余萬元。

《通報》顯示,在工作模式和工作機制探索方面,情報中心探索構建了“以數據和技術為支撐、情報中心組織引導、行業專家分析串案、保險公司授權、公安機關打擊或第三方機構追繳”的行業反欺詐案件處置模式。

從意健險等險種反欺詐方面來看,《通報》顯示,情報中心協助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保險行業協會核查農險、意健險、航延險、雇主責任險、融資保證保險欺詐線索9449條,向各地行業協會反饋核查數據23萬條。

從車險反欺詐方面來看,情報中心采取“集中篩查、上下聯查”等方式,篩查并下發車險欺詐線索142.9萬條,涉案金額約198億元,據計算,情報中心日均篩查欺詐線索量達到了3915條。

從成果來看,《通報》顯示,2021年,情報中心協助各地區公安機關破獲上述家族式欺詐團伙人身意外險欺詐案等多起重大團隊欺詐案件,抓捕犯罪嫌疑人178人,處置案值2.3億元。累計為行業挽損1000余萬元。2022年一季度,情報中心完成移交處置案件91套,同比增長130%,線索案值3.59億元,同比增長268.34%,為行業挽損4527萬元。

“情報中心不但提高了保險行業的信息化水平,更有助于提高效率和風險識別能力。”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保險研究所研究員張俊巖表示,情報中心還可以實現保險行業內反欺詐信息共享交互,可面向保險公司、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等用戶,提供保險欺詐線索識別、欺詐風險預警、欺詐信息共享等功能,有效識別并打擊團伙欺詐和職業欺詐。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謝遠濤也表示,通過情報中心、行業的信息平臺來織密反欺詐天網,有利于利用大數據分析、云平臺等技術以及風險信息庫和歷史檔案等數據,構建規則、模型、欺詐網絡分析等針對個案或團伙欺詐的智能識別系統。

如何構建科學有效的反欺詐體系,已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以車險為例,車險領域欺詐風險集中,據統計,車險常見欺詐類型有擺放現場、二次碰撞、重復索賠等30多種,保險公司防不勝防,給保險業造成巨大損失。”謝遠濤表示,保險欺詐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比如影響保險的費用率,使得風險低的客戶為風險高的客戶買單,高綜合成本率是由高傭金率和高管理成本造成的。

對于行業以及險企而言,如何與情報中心更好地“搭檔”,升級反詐“防火墻”?張俊巖認為,保險業在核保和理賠服務中關聯到很多其他行業,如醫療服務機構、養老機構、機動車的生產、銷售、維修機構等,除保險業務數據外,還要積極引入行業外的相關權威數據和前沿技術,健全和強化保險欺詐分析模型,不斷優化和拓展系統功能。謝遠濤認為,需要在自建基礎上融合外部前沿技術及應用,搭建完善的智能風控體系。

標簽: 保險欺詐手段多樣 保險公司授權 保險行業的信息化水平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