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行業 > 正文

“草根發明家”王濤:在黑土地守護“雪原飛龍”

2025-02-17 18:13:23來源:科技日報  

來源標題:“草根發明家”王濤:在黑土地守護“雪原飛龍”

打開手提箱,連接網線……2月5日9時10分,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動車段檢修庫內,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動車段動車檢修車間副主任王濤用鍵盤輸入檢測命令,屏幕上顯示出受電弓壓力數值。這是他的新發明“受電弓系統便攜式檢測儀”首次在動車組上進行測試。

“升弓壓力、升弓時間一目了然,相比以往,處置故障效率提升超2倍。”看著逐漸穩定的數值,王濤的眼睛亮了起來。

今年46歲的王濤是哈爾濱動車段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頭人,獲得全路技術能手、龍江工匠等稱號,帶隊完成32項高鐵技術攻關課題,是鐵路系統小有名氣的“草根發明家”。

受春運和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疊加影響,近來哈爾濱鐵路客流量大幅增加,王濤和同事異常忙碌。“我們要全力以赴,為旅客安全出行保駕護航。”他說。

解決難題不走尋常路

王濤的父親是電工,他從小就對父親的各種工具感興趣,七八歲時就會用萬用表、電筆測試電路。

“我從小就喜歡鼓搗東西。家里的收音機、洗衣機都被我拆過,因此沒少被我爸揍。”王濤笑著說,從部隊復員后,他考上了鐵路技校,畢業成為一名車輛電器鉗工,專門修理列車上的電器。

“當年都是老式綠皮車,設備也差,修車全靠人。拿車載電池來說,查一個正極漏電故障,得七八個人一起干,修一輛車需要三五天。”王濤回憶。

從那時起,王濤一邊鉆研技術,一邊動手自制工具,以提升工作效率。工友們都說,王濤總有些奇思妙想,解決難題不走尋常路。

2014年,隨著高鐵動車組廣泛投用,哈爾濱動車段正式成立,專門負責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管內動車組的檢修維護。王濤是該動車段首批動車組機械師。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真漂亮!怎么看都看不夠!”回憶起第一次踏入高寒高鐵動車組的場景,王濤難掩激動之情。

當時,王濤和同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此前,誰也沒見過高寒高鐵,更別說怎么修了。”王濤說,他們缺乏適合的工裝設備,更缺乏檢修經驗。零下40攝氏度極寒天氣使動車組出現季節性故障,這是他們從沒遇到過的問題。

最大的挑戰來自冰雪侵襲。“車底關鍵部位凝結的冰雪層厚達半米,常規工具根本無法將其破除。檢修效率跟不上,直接導致春運高峰期車輛上線率不足,我們真是心急如焚。”王濤回憶,雖然大家清楚問題所在,但面對精密復雜的動車組系統,誰也不敢貿然操作。

王濤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現代動車組集成數控系統與智能模塊的復雜性,遠非簡單機械裝置可比。想修好它,要學習新技術、新理論。”王濤說。那段時間,他自學外文文獻,向年輕技術員請教專業英語詞匯,追著專家記錄操作要點,累計寫下近十本學習筆記。

2015年,我國最北高寒高鐵——哈齊高鐵開通運營,王濤多年整理的筆記成為動車組檢修的重要參考。

帶隊研制工裝機具

2016年,在單位的支持下,王濤牽頭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與22名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年輕技術人員,開展動車組攻關和創新研究。

近年來,黑龍江高鐵網越織越密,哈牡高鐵、牡佳高鐵相繼開通,動車組檢修壓力逐漸增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濤說,要提高檢修效率,首先得從工裝機具上突破。當時,哈爾濱動車段缺乏動車組模塊更換工具,給相關工作造成不小障礙。

動車組模塊體積大、質量重,更換起來非常耗費人力。王濤帶領工作室成員自主研發了動車組模塊通用多功能車,可高效更換模塊。2023年7月,動車組模塊多功能車在全國第二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亮相。

動車組車底空間狹小,檢修人員在車底開展檢修作業時面臨諸多困難,作業效率較低。王濤帶領工作室成員研發了智能巡檢機器人。它裝有高清攝像頭,可以多角度采集動車組底部的圖像和視頻信息。

“原來靠人鉆車底查故障需2小時,現在機器人只要半小時。”哈爾濱動車段助理工程師汲立陽說。

“未來,我將繼續帶領團隊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在黑土地守護好‘雪原飛龍’。”王濤說。

標簽: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相關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