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中關村論壇舉辦“世界領先科技園發展論壇”,發布《中國國家高新區開放創新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作為全國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代表之一,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在會上作專題報告,介紹光谷的成果與經驗。
【資料圖】
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占全國半壁江山
科技部火炬中心黨委書記呂先志在論壇上透露,2022年,全國177家國家高新區園區的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6.8萬億元,占我國GDP比重達13.9%,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和國際形勢復雜嚴峻等因素影響下,表現出較強的發展韌性。
這得益于我國國家高新區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六大類高技術制造業中,有五類占全國比重超過30%,成為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穩定的壓艙石。
其中,武漢東湖高新區光電子產業規模占全國的50%。
全球首款128層三維閃存存儲芯片、我國首個400G相干商用硅光收發芯片、首臺最大功率10萬瓦的光纖激光器……光谷從1988年誕生以來,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都有影響力的原創科技成果從這里走向世界,以“一束光”點亮一座“科技新城”。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張勇強介紹,目前,光谷聚集了中國信科、華工科技、高德紅外等一批科技領軍企業,高企總數突破52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95家。光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制造基地、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產業基地;國內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激光產業基地,形成覆蓋光電子信息產業核心領域的全產業鏈條,世界級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正加速成型。
擁抱全球,開放創新表現亮眼
《報告》從研發創新的開放合作、人力資源的開放融合、創新創業服務的開放協同、高新產業的開放發展、區域層面的開放格局、全球伙伴的合作交流等多個方面,來衡量全國高科技園區的開放創新程度,我省表現亮眼,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光谷。
國家高新區積極鼓勵跨國公司設立研發機構,加強外資研發機構的技術溢出。《報告》顯示,2020年,國家高新區外資研發機構數量超過100個的省(市)有8個,湖北數量為187個,位于第二梯隊;我省擁有外資孵化機構超過10個,位居全國第四;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超過30個,位居全國第二梯隊。從具體園區來看,武漢東湖高新區與杭州、上海張江、無錫高新區相同,外資研發機構數量均超過100個,優于深圳、成都等高新區。光谷正成為國際研發機構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棲息地。
光谷也成為有效配置國際創新資源的重要平臺。《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有11家高科技園區實際利用外資規模超過100億元,其中,光谷實際使用外資約為149億元。
光谷在國際知識產權布局方面也有所斬獲。2020年,光谷擁有歐美日專利數量2126件,排名全國第六;光谷企業創造的國際標準數量排名全國第四。
《報告》以位于光谷的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為例,介紹了該科技園依托華中科技大學開展國際化交流合作、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的經驗。“我們主要從建設國際雙創基地、拓寬國際化交流渠道、加強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這三部分發力。”該園區相關負責人舉例說,比如園區與美國麻省理工微觀裝配實驗室合作,建成光谷微創新實驗室,為創業者打造超級“空中孵化器”平臺;與全球各知名高校和海外孵化器機構保持交流聯系,舉辦國際科技賽事等。
如何讓光谷成為“世界光谷”
張勇強介紹,下一步目標是將光谷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高端產業集聚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創新人才棲居地、科技企業成長地、創新生態示范地。
聚焦激光、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特色細分領域,光谷創新政策支持方式,實施“一部專項規劃、一個特色園區、一套支持政策、一支產業基金、一批創新平臺”等“五個一”工程,持續鞏固提升光電子信息“獨樹一幟”領先地位和策源能力,做強做大生命健康產業,加速布局未來產業,全力推動相對優勢產業轉變為絕對優勢產業。
光谷將以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為抓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產生全球首創產品,誕生顛覆性技術;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性企業、科技領軍企業、世界一流企業全鏈條培育服務機制。
圍繞科技成果轉化與股權激勵、人才引進流動、科技金融等重點方向,光谷將強化政策創新與先行先試,研究先行先試改革政策措施;充分發揮高新區、自創區、自貿區“三區聯動”優勢,探索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政務服務、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