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8月21日起,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聯合推出系列短視頻“改革開放進行時——社科專家帶你讀懂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邀請權威專家對全會精神進行解讀。其中,著重講解全會《決定》里新提出、有變化和反復強調的內容,并結合上海的制度性經驗、示范性案例和標志性場景加以系統闡釋。今天推出第九集。
第九集:如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主講嘉賓:羅長遠(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上海市世界經濟學會會長)
【“中國的現代化是在打破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向前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也一定會以開放的形象和姿態呈現在世界面前。”】
主持人:羅老師,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其中意義何在?
羅長遠:從三個方面理解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重要性。
一是全會明確指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中國的現代化是在打破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向前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也一定會以開放的形象和姿態呈現在世界面前。
二是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為改革提供新的動能和創造新的空間。
三是在當下的國內和國際環境中,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首先,我們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其次在國際上,我們面臨全球化放緩帶來的沖擊,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沒有走向貿易保護主義,而是堅持走高水平對外開放之路,這本身就是在向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
“一個定位”和“四項安排”
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包括“一個定位”和“四項安排”。
總體定位是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參照系是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目標是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
“四項安排”之一是改革外貿體制,具體包括要注意政策協同,避免政策不一致性。要推動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數字貿易、綠色貿易、服務貿易、離岸貿易等發展,要建設各類貿易平臺,包括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全球集散分撥中心、國際物流樞紐中心等。
“四項安排”之二是改革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體制。我們要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要對標一流,要擴大外資市場準入,增加鼓勵類,縮減限制類,取消制造業外資限制,推動服務業外資有序擴大。要實現外資國民待遇生命周期全覆蓋,還要提升外資和對外投資在產業鏈供應鏈布局中的作用。
“四項安排”之三是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包括要促進陸海聯動、東西互濟,形成全面開放格局。要強調功能分工,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要實施自貿區提升戰略,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
“四項安排”最后一點是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關鍵詞是“共建”和“高質量”,要繼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加強多邊合作平臺建設,構建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兼顧標志性項目和“小而美”項目。
上海如何走在前列
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對外開放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上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使命。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為:
在改革外貿體制、外資利用和對外投資體制方面走在前列;在促進長三角一體化和內外貿一體化,鞏固東部沿海開放先導地位方面走在前列;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方面走在前列;在促進國內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國際的自由貿易區網絡的聯動方面走在前列;在促進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經貿往來,緩解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經貿摩擦方面走在前列。
總的來說,上海要走在高水平對外開放,尤其是制度型開放的前列。
到新中國成立80周年的時候,我們要完成全會提出的改革任務,要以舍我其誰的勇氣和只爭朝夕的態度來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動能,為改善國際環境創造條件,更好地助力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