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近半年的下探調整,碳酸鋰價格最近重回漲價通道。
據上海鋼聯5月11日發布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漲13500元/噸,均價報23萬元/噸;工業級碳酸鋰漲20000元/噸,均價報20.75萬元/噸;氫氧化鋰漲12500元/噸。
另據鑫欏鋰電數據,當前市場用鋰礦生產的電池級碳酸鋰報價已達23-24萬元/噸,鹽湖廠家報價21-22萬元/噸,較“五一”假期前上漲約0.5萬元/噸。
(相關資料圖)
“在5月下游企業整體排產向好、汽車傳統銷售旺季來臨、特斯拉打破市場降價預期等因素的提振下,生產廠家惜售挺價情緒較為明顯。”綜合業內人士觀點來看,在供給端收緊、中游庫存“水位”下降,以及下游新能源車、儲能市場景氣度提升等多重因素共振下,對碳酸鋰價格已形成支撐,碳酸鋰需求回暖已是大勢所趨。
在行業暖風漸吹、價格逐漸回歸理性的背景下,不僅有望增厚鋰鹽企業業績,諸如容匯鋰業等鋰鹽企業也欲“乘風”上市,募資擴大產能,搶占行業發展紅利。
碳酸鋰行情或迎全面復蘇
作為動力電池的核心原材料,在汽車“電動化”浪潮下,碳酸鋰需求迅速擴大,驅使其價格一路飆升。2019年9月,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僅約3.8萬元/噸,到2022年11月,價格已經上漲到約59萬元/噸。
但受新能源車補貼到期、需求收窄等因素影響,進入2023年,被稱為“白色石油”的鋰鹽價格迅速“降溫”,國產電池級碳酸鋰均價一度跌破20萬元大關,不到半年跌幅超過60%。
“原材料短期大幅下降也不是正常的現象。”在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2023年度大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付炳鋒直言,行業要以之前大幅漲價為教訓,保證價值鏈的合理分配,避免大起大落。
自4月26日以來,碳酸鋰價格止跌轉漲。截至5月5日,國內工業級碳酸鋰市場主流成交價格15.9-17.5萬元/噸,較上周漲幅為11.33%;電池級碳酸鋰市場主流報價區間為17.6-20萬元/噸,漲幅3.86%。
在業內人士看來,供求關系的變化仍是影響本輪碳酸鋰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
消息顯示,智利欲將鋰礦資源國有化,將會有計劃的開采不再賤賣資源,從而制約鋰資源的供應帶動產品價格上漲。
國泰君安分析師于嘉懿等人認為,近期供給端收緊,對價格形成一定支撐;市場對上海車展提振需求預期有期待,進而推動上游廠商出現較強挺價心態。
東吳證券近期在一份研報中指出,電池企業自去年四季度開始去庫存,生產材料維持極低庫存,電池本身庫存不足1個月。該機構認為,若下游需求恢復,將帶來強烈補庫需求。
“對于未來趨勢我是比較樂觀的。”談及碳酸鋰價格后市表現,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隨著行業庫存逐步出清,行業供需結構有望出現反轉,未來幾個月碳酸鋰價格有望回升。
下游景氣度向上支撐鋰價
之所以業內仍看好鋰價未來的表現,邏輯在于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對碳酸鋰的需求量仍將維持高位。
首先從動力電池市場需求來看,在一季度汽車銷售相對低迷的背景下,新能源車成為市場的主動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165萬輛和158.6萬輛,同比增長27.7%和26.2%,市場占有率達26.1%。
而在剛剛結束的上海車展上,包括奔馳、寶馬、豐田、日產等以傳統燃油車為主要產品的外資品牌,紛紛發布了新能源戰略,可見新能源車已成為全球共識,終端增長動力依舊可觀。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1000萬大關,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新能源汽車當年銷量進入千萬量級”的國家。
儲能方面,由于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波動性,需要儲能來“削峰填谷”,降低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對電網造成沖擊,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過程中少不了儲能系統的支撐。當前,全國已有近30個省份出臺“十四五”新型儲能規劃或新能源配儲文件,新能源配儲比例在10%-20%之間。
按照《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2》中保守預計的數據,2022-2026年的儲能產業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分別為53.3%。
在儲能行業中,鋰電池是目前滲透率最高的新型儲能技術。據了解,近兩年電化學儲能經濟性已經大幅提升,刺激儲能行業需求增長。
今年以來,新型儲能產業鏈上下游近20家企業宣布最新儲能項目建設規劃。不久前,特斯拉也宣布在上海新建儲能超級工廠,計劃用于生產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儲能電池(Megapack)。
據央視財經《正點財經》報道,在儲能系統行業,今年不少客戶選擇提前鎖定訂單。為快速交付,江蘇南通某儲能公司兩條產線都開足馬力,訂單已經排到了今年三季度。
機構數據預測,2023年到2025年,工商業光伏儲能累計新增裝機預計可達29.09GW,復合增速55.8%。專家認為,2023年有望成為工商業儲能的爆發“元年”。
由此可見,在“雙碳”目標下,新能源車、儲能產業對鋰資源的需求將長期存在,將對鋰鹽價格形成支撐,部分機構預測碳酸鋰價格將跌至10萬元/噸的情況很難出現。
鋰鹽“黑馬”迎發展契機
事實上,經歷新一輪的鋰價下跌沖擊,鋰鹽企業正經歷大浪淘金。但與此同時,碳酸鋰價格的適當“降溫”,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反而將給一些真正有實力、有技術和資源的企業帶來利好行情。
日前,江蘇容匯通用鋰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容匯鋰業”)更新了上市審核動態,對審核問詢函做出了回復,距離其創業板上市更進一步。
公司主要從事深加工鋰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電池級碳酸鋰、電池級氫氧化鋰,最終應用于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消費電池等鋰離子電池產品。
2020-2022年,容匯鋰業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0.55%、45.72%和 49.36%。2021年及2022年公司毛利率大幅提升的原因,主要系電池級氫氧化鋰及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快速增長所致。
今年一季度,碳酸鋰價格大幅走跌,不少鋰鹽企業業績出現“腰斬”或大幅下滑的情況,但容匯鋰業的業績仍較為穩健。
據公司初步測算,預計2022年1-3月實現營收約14億元至16億元,同比增長約31.1%至49.83%;預計歸母凈利潤約3.86億元至4.03億元,同比增長約-9.21%至-5.09%。容匯鋰業稱,公司營收較去年有所增長,凈利潤略有下降主要系產品市場價格下降所致。
通過翻看其招股書可以看出,容匯鋰業在技術、產品布局等方面均有優勢。
據了解,容匯鋰業成立至今共參與現行的14項與碳酸鋰、氫氧化鋰相關的國家及行業標準的制定。鋰電“雙雄”贛鋒鋰業、天齊鋰業分別參與了現行的14項、16項與碳酸鋰、氫氧化鋰相關的國家及行業標準的制定。
公司產品覆蓋下游主流的技術路線,電池級碳酸鋰主要用來制備常規三元正極材料(NCM523)、磷酸鐵鋰和鈷酸鋰,電池級氫氧化鋰主要用來制備高鎳三元正極材料(NCM622、NCM811 和 NCA)。
產能方面,截至2022年末,容匯鋰業電池級碳酸鋰、電池級氫氧化鋰的產能分別為1.2萬噸、8000噸。
相比碳酸鋰,氫氧化鋰的能量密度更高,是高鎳三元鋰電池材料的必然選擇。在消費對于新能源車的“里程焦慮”下,高鎳三元電池滲透率穩步提升,帶動氫氧化鋰需求量增加。
信達證券預計,全球動力電池對氫氧化鋰的實際需求量將從2020年的6萬噸左右提升至2025年的58萬噸。
在此背景下,容匯鋰業也欲擴大自身氫氧化鋰產能規模。擬將IPO募集資金的“大頭”20.7億元投入“年產6.8萬噸電池級單水氫氧化鋰項目”,項目投資總額為22.61億元。
據披露,容匯鋰業的下游客戶貝特瑞、當升科技、德方納米、杉杉股份、容百科技等頭部正極材料廠商均在持續擴大產能。
預計截至2023年末,國內磷酸鐵鋰及三元材料前十大廠商對電池級碳酸鋰和電池級氫氧化鋰的需求量將達126.04萬噸,較2021年末增加86.13萬噸,疊加新能源車和儲能行業需求持續釋放,將為容匯鋰業新增產能消化提供有利的市場保障。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