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商人、東銀系掌門人羅韶宇追夢鋰業。
6月17日晚間,東銀系旗下公司智慧農業(000816.SZ)公告,公司攜手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投”)共同推進鋰資源綜合開發。
對于此舉,智慧農業稱,雙方合作共同推進羅布泊鹽湖鋰鹽資源綜合開發項目,并以期在未來進一步推進合作深入。這,也是智慧農業戰略轉型發展的需要。
除了攜手國投外,早在去年9月,智慧農業曾公告稱,與贛鋒鋰業合資1億元成立公司開采礦產資源,公司持股35%。
涉及礦產開采,智慧農業早就有行動。2011年,公司曾耗資5.49億元收購中凱礦業60%的股權,并成為擁有11個探礦權的礦產企業。不過,到目前,其仍然是一家主要從事機械制造的加工企業。
智慧農業的經營業績不佳。1997年上市至今的25年,公司實現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凈利潤”)累計數為虧損約2億元。而據一季報披露,公司實控人羅韶宇間接持有的公司股權均處于質押、凍結狀態。
攜手國投開發鋰資源,智慧農業產業再轉型,能否獲得成功?
外延式借力追逐鋰業
新能源汽車的蓬勃興起,讓鋰業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吸引了一大批資本追逐。羅韶宇也宣告追鋰。
最新公告顯示,6月16日,智慧農業與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投羅鉀”)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雙方約定,將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更好服務于國家“三農”政策,共同做好國投羅鉀鋰鹽資源綜合開發項目。此外,雙方共同努力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延伸技術服務合作、提高雙方市場影響力,實現雙方共同發展目的。
國投羅鉀系央企國投的控股企業,成立于2000年9月,注冊資本9.04億元。公司生產基地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鹽湖,以開發羅布泊天然鹵水資源制取硫酸鉀為主業,建有年產150萬噸硫酸鉀生產裝置,是世界最大的單體硫酸鉀生產企業。
而國投成立于1995年,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中央企業中唯一的投資控股公司、首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單位。國投注冊資本為338億元。
根據官網披露,國投羅鉀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國際鉀肥巨頭壟斷,目前,公司硫酸鉀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45%左右,成為國內鉀肥行業的頭部企業,也使中國鉀肥自給率達到50%以上。
智慧農業與國投羅鉀合作的主要內容為,雙方共同做好國投羅鉀的鋰鹽資源綜合開發項目工作。在戰略合作期間,雙方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全力配合,共同加速推進鹽湖鋰資源綜合開發項目、逐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待國投羅鉀鋰鹽資源項目公司整合完畢后,在第三方股權資產評估價基礎上,國投羅鉀同意智慧農業以增資擴股方式入股本項目,智慧農業在本項目公司的股份比例為20%。
針對上述項目,協議雙方指定專業人員聯合成立項目推進小組,加快推進項目實施進度。
對于上述合作會對公司產生什么影響,智慧農業稱,羅布泊鹽湖鹵水初步探明的資源儲量較為豐富,本次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后,雙方確立互為長期戰略客戶和合作伙伴,旨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響應國家新能源戰略規劃,共同推進羅布泊鹽湖鋰鹽資源綜合開發項目,并以期在未來進一步推進合作深入,延伸至技術服務等合作,逐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提高雙方市場影響力,實現雙方共同發展目的。
眾所周知,礦產資源往往不是單獨存在,而是共生,鉀、鎂、鋰等是同時存在。另外,智慧農業早就涉及礦產開采,在礦產開采利用方面積累了行業資源及經驗。
智慧農業表示,本次戰略合作是公司在鋰資源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也是推動公司戰略轉型的需要。上述鹽湖鋰鹽資源綜合開發項目如可順利實施,有望成為公司新業務的起點,并為公司后續在新能源領域開拓打造基礎。
凈利再度大降急需突圍
智慧農業盈利能力欠佳,確實有突圍需求。
智慧農業的前身是江淮動力,1997年8月登陸A股市場。2003年,經過三年精心資本運作,羅韶宇取得江淮動力控制權。2014年,公司更名為智慧農業。
根據2021年年報,目前,智慧農業有三個業務板塊,即機械制造板塊、礦業采選板塊、供應鏈貿易。機械制造板塊,公司面向國內外客戶提供傳統動力發動機、發電機組及各類機電工具,并擬向新能源動力領域延伸。礦業采選板塊,公司在西藏自治區擁有3個有色金屬采礦權,分別為西藏那曲地區嘉黎縣龍瑪拉鉛鋅礦、西藏林周縣幫中鋅銅礦和西藏昌都地區芒康縣色錯銅礦,目前在采礦為林周幫中鋅銅礦。除采礦權外,公司在該地區還有7個探礦權。子公司中凱礦業于西藏從事礦業開發已有20余年,具備一定的資源和基礎。
2021年年報顯示,來自機械制造業務收入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75.95%,礦業采選業務收入占比為10.33%。
盡管主營業務有三大板塊,但智慧農業的經營業績不佳。經營業績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智慧農業分別虧損1.38億元、2.66億元,2019年虧損9.60億元。2020年,公司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為0.55億元,2021年則下降至0.46億元。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為3.65億元,同比下降31.29%,凈利潤為0.07億元,同比下降46.89%。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簡稱“扣非凈利潤”)更能真實反映一家公司主營業務盈利能力。2014年至2019年的6年,智慧農業扣非凈利潤持續虧損,2019年虧損額達8.93億元,2020年扭虧為盈。2021年及今年一季度,其扣非凈利潤分別為0.07億元、0.03億元,同比下降幅度達84.03%、73.35%。
wind數據顯示,1997年上市以來,智慧農業實現的凈利潤累計數為-2.05億元,剔除今年一季度,上市25年的凈利潤累計數為-2.12億元。
作為智慧農業的實際控制人,羅韶宇曾榮登重慶首富之位。但在2017年下半年,東銀集團及其控股子公司出現了貸款逾期,羅韶宇直接間接持有的兩家A股公司迪馬股份、智慧農業的股份被悉數質押、司法凍結。
據智慧農業今年一季報披露,羅韶宇通過江蘇江動集團有限公司間接持有公司20.08%股權。江蘇江動集團有限公司為智慧農業控股股東,持股25.81%,目前均為凍結、質押狀態。
2021年,東銀集團債務重組取得重大實質進展。當年12月,東銀集團將2021年留債利息按照既定流程支付予東銀控股債權人委員會,由債委會根據2021年重組利息支付的具體要求實施支付,這是其第三次付息。截至目前,東銀集團的債務重組事項是否全部順利完成,尚未看到公開披露。
令人擔憂的是,迪馬股份經營業績也在下滑。2021年,迪馬股份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虧損金額高達20.54億元,今年一季度繼續虧損0.48億元。
由此可見,羅韶宇及智慧農業急需突圍,以提升綜合競爭力及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