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400億的旭輝,要向內動刀了)
記者/ 鐘黛 編輯/ 陳曉平
(相關資料圖)
又一家頭部房企,對組織架構“動刀”。
旭輝官方稱,將于7月1日起調整架構,總部精簡,區域做強,同時兩大事業部被吞并,人員有進有出。
此前,旭輝控股被傳,將于6月底展開大裁員,隨即遭到否認。
壓縮層級、精簡架構,正成為大量房企的共同選擇。
2021年,已有20余家房企調整組織架構。據《21CBR》了解,不止旭輝,另有兩家頭部房企也在優化組織,并伴隨部分人員精簡。
精簡層級
據旭輝集團消息,7月1日起的架構調整,為常規動作,僅涉及部分地區。
其中,河南事業部調整為鄭州城市公司,并入華中區域集團;廣西事業部調整為南寧城市公司,并入東南區域集團;福州城市公司和廈門城市公司整合為福廈城市公司。
自2019年起,旭輝自二級管理體系,轉向“集團平臺-區域集團-項目集群”三級管理體系。
旭輝已進入的城市,如果業績符合考察,將轉化為區域集團,否則按照事業部或城市公司的體制進行管理。
2019年,旭輝時任首席人力官表示,事業部、城市公司在未來2-3年會逐步發展成為區域集團,成熟一個就成立一個。
當時有分析稱,旭輝最終目標是打造十余個區域集團,每個平均規模在300-400億元,撐起全集團3000億以上的規模。
截至2021年底,旭輝已坐擁八大區域集團,事業部陸續撤銷及合并,去年銷售額為2473億。
旭輝2021年財報顯示,隸屬于河南事業部的鄭州,合同銷售額僅有20.7億元;廣西事業部下屬城市未顯示合同銷售額。
對比之下,華中區域集團的長沙、武漢,分別貢獻135.7億元、96.8億元的合同銷售額。
業務量小,河南、廣西兩處事業部被并,也在情理之中。
“華中區域的總經理現在管三個省。河南原來的總經理已離職,調了一個長沙城市公司的副總兼項目管理部總監,去鄭州城市公司當常務副總,相當于總經理。”一名旭輝華中區域在職員工向《21CBR》記者透露。
旭輝官方解釋,旭輝此舉為了“精益型經營管理”的轉型。
“未來將堅持‘小總部、強區域、精一線’,精簡層級,讓組織更扁平;合并業務量較小的區域,讓組織規模與業務合理匹配。”
向區域放權
當下,房企壓縮層級、精簡架構成為大趨勢。不同的是,萬科等企業選擇向總部集權,旭輝則選擇向區域放權。
一名旭輝華中區域前員工解讀稱,區域更了解市場,向區域放權有正面意義,區域可以減少匯報,對市場反應更快。
過往,有房企因放權,區域負責人又好大喜功,以致未能平衡風險與規模,會去搶奪利潤很薄、甚至虧損的高價地。
旭輝拿地獎金的制度設計,為“分期發放”,或有助于克制亂拿地的沖動。
“拿一塊地,整個城市公司可能只發放10萬元獎金,根據回收期和利潤率,再確定‘投資質量獎’,開盤的時候發一部分獎金,結尾的時候再發一部分獎金。”
旭輝華中區域前員工告訴《21CBR》記者,對比之下,有同行則粗放很多,他以一家布局三四線城市、總部在江浙的房企舉例,“以前拿一塊地,能一次性發放200萬獎金”。
同時,旭輝堅決否認,存在大規模裁員計劃。
“因開發項目規模縮減而需要分流的員工,將被鼓勵分流到不同的區域或多元化業務。”
官方聲明強調,隨著開發項目的波動,出現的人員波動屬于正常范疇;其堅持“有進有出”,并舉例稱,旭輝地產及物業將入職近800名管培生。
也有不同的觀察。
“旭輝之前已有蠻多人離開了,現在一些職位很高的人也在看新機會。”一名上海地產圈獵頭在其視頻中公開稱。
據該獵頭自述,就其接觸到的旭輝員工而言,“投資職能裁員幅度比較大,人員可能要裁一半,一些薪水較高的投資人士降薪50%,工程、成本等職能降薪10%至20%。”
《21CBR》記者聯系到該獵頭,他未能給出實證。
據旭輝年報披露,截至2021年底,其有約8041名雇員從事地產開發業務,與上年底的8066名大體相當。
2022年以來,大環境遇冷,房企銷售以及新增投資項目大幅減少,對于房企而言,降薪甚至裁員也是一個自然的可選項。
堅持拿地
銷售難,融資難,房企流動性普遍承壓。
5月,監管層遴選5家民營房企作為“示范生”,龍湖、碧桂園、美的置業已啟用CDS分別發行4-10億元不等的債券;新城已啟用CRMW,發行10億元債券。
旭輝也在其中,只是債券發行工作有所延后。
6月21日,旭輝正式公告擬發行5億元公司債。據《21CBR》了解,該筆債券也啟用了信用保護工具。
一名基金固收研究員對《21CBR》表示,市場預測旭輝的債券將于近期發行,“但是公司未正面回應,只說在準備”。
即便作為“示范房企”,其局面也并不輕松。
今年前5個月,旭輝的銷售額為496億元,銷售面積為334萬㎡,同比分別下降55%、49%。
其中,5月單月的銷售額為108億元,銷售面積為65萬㎡,同比分別下降60%、59%。
在公開市場,旭輝的債券兌付壓力相對較小,年內剛性到期債券已“清零”。8月24日,旭輝有一筆3億美元永續債到期,可選擇贖回或者續期。
此外,市場擔心其表外債務。瑞銀3月發布報告預估,旭輝表外債務規模則為600至900億元;由于合作項目較多,隨著合作方債務風險加大,旭輝或需投入100-570億元接盤其股權。
瑞銀的推演有一定現實依據。
據近日報道,旭輝與正榮地產的合作項目濟南璟樾花園一度停工半年,現已復工;兩家另合作的項目濟南奧體時代二期,則停工已有半年,尚未復工。
正榮已陷入流動性危機,多筆債務出現違約。
對于瑞銀的報告,旭輝官方回應稱,截至去年6月30日,非并表項目權益后負債為251億元;已合理把控風險,“沒有義務也不必全額收購合作方股權”。
現在,多數民營房企停止拿地,旭輝選擇繼續拿地,維系發展。
6月16日,青島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旭輝與青島本土國企組成聯合體,以5.6億元底價競得兩幅商住地。此前,它參與了在北京、長沙的集中供地,均有斬獲。
“旭輝在長沙等城市的項目賣得比較好,利潤率較高,有一定的區域優勢。”上述旭輝前員工稱,盡管資金流比較緊張,但是,旭輝不會放棄好的機會。